追求自我極限的開始: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日前介紹《愈平靜愈有生產力》一書的心得,今天也來介紹作者另一作品《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適合什麼人?

這本書很適合作為生產力這個主題的入門作品。傳統的生產力書籍往往包含複雜的系統和無趣的自我要求,但在這本書中只有作者針對主流生產力方法的親身體會,以及對於生產力這個概念本身的反思。

作者在第一章提到:

我相信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在於創造出更多時間,讓你有餘裕進行實際上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

作者在本書中也依循這樣的信念寫作,不像傳統生產力書籍強調某種特定框架或是系統的介紹,而是提供普遍性的生產力原則和建議,讓讀者依循自己的價值觀進行思考,並決定是否應用、如何應用這些原則。

這本書教了我什麼?

反璞歸真,生產力很簡單

生產力書籍常有的問題是提出一個不完全適合我們生活的要求或工作模式,卻又不提供足夠的說明讓我們做出調整。作者雖然在書中提出各式建議,但僅有兩項是作者一再強調的:

  1. 三重點法則:在每天和每周的開始,列出最重要的三個事項,並將你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這三個事項。
  2. 生理黃金時段:花一周的時間記錄自己精力的高低變化,找出精力的高峰期,並善用這段時間處理最重要的事項。

作者反覆提及這兩個方法是因為生產力的關鍵在於效率,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帶來最大的效果。三重點法則找出能帶來最多成果的事項,而生理黃金時段避免我們在疲勞的階段浪費時間。僅僅透過兩個簡單的法則,便可以改變我們紊亂的工作流程,進入生產力的世界。

帕雷托法則:找出關鍵 20%

本書的第四、五部分強調「少即是多」,這也是三重點法則的重要依據。如果不釐清不同事項之間的優先順序,我們很容易進入「瞎忙」的狀態,花費大量時間在處理低報酬的事項。作者也用「帕雷托法則」,也就是常見的八二法則來解釋找出高報酬事項的重要性:有 80% 的成果來自於 20% 的任務,找出這關鍵的 20%,就能大幅改善我們的效率。

而在找出重要事項的同時,作者也建議讀者降低生活中瑣碎事務的時間佔比。其中一個有趣的方法叫做「維修日」,也就是將洗衣、打掃等低報酬但不得不做的事物集中在一周中的某天一次解決的方法。「維修日」背後的理念,是希望這些避免低報酬事務干擾我們執行重要工作,以防我們需要花費心思去擔心這些雜事。如同作者在第14章所說:

「總之,最富生產力的人不僅花時間認清最重要的事情,而且還努力簡化其他所有事情。」

冥想般的單工處理

在處理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時,多工處理幾乎毫無幫助,反而是降低我們的工作效率。多工處理會分散我們珍貴的注意力,使得大腦需要花費能量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反覆橫跳。

作者在書中特別介紹冥想與正念,甚至將冥想列入生產力練習之一。這些概念很少與生產力產生連結,而作者納入這兩個概念,除了因為神經科學證實了冥想對於專注力的幫助,也想藉此鼓勵讀者進行「單工處理」,一次只做一件事。

我在閱讀這本書時,便嘗試了這樣的做法:沒有背景音樂、關閉通知、暫時不去思考清單上的其他工作。一開始其實有點無趣,而我甚至得不斷壓抑自己打開 YouTube 播放音樂的習慣;但在漸漸習慣這種無聊後,我反而開始能真正享受閱讀的體驗。在撰寫這份心得時,我不再需要一直關掉自己打開的 YouTube 視窗,也不像以前容易受到雜音干擾。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暢銷書作者以及正念專家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並提及在採訪雪倫的過程中,對方展現出的專注力:

「和雪倫聊天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她身後桌上放著一台iMac、iPad,以及iPhone;而且,在我們談話當中,她不斷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通知。她其實可以起身關掉其中幾個通知,但她沒有;而且在聊天過程中,她絲毫沒有動心想要查看通知的內容。」

我們將手機無時不刻帶在身邊,相當於向外界干擾敞開大門,歡迎他們隨時打斷我們的思緒。在這樣的時代下,正念和冥想所帶來的專注力訓練無比珍貴。

結語: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

如果走進書局的生產力或是成功學區域,你會看到幾乎每本書都強調自己的方法「絕對有效」、「人人適用」。然而這樣的書籍似乎也是最難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因為每個人的價值和選擇都不盡相同,生活模式和觀念也有差異。

本書一再強調個人目標對於生產力的影響,並建議讀者思考哪些方法是自己需要的。與其強迫自己配合超出能力範圍,或是對自己毫無幫助的方法,找出對自己有價值、能夠持續執行的方法更實際。沒有了傳統生產力書籍那種標準答案的寫法,反而能讓讀者真正將這些生產力方法融入生活中。作者在最後一章,為生產力這個概念提出了有趣的新定義:

「其實,追求生產力的過程,往往也是自我極限的過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