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限可能性的焦慮:《逃避自由》心得

佛洛姆是二十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也是一名敏銳的社會觀察者及哲思家。來自猶太家庭的他自小閱讀聖經,熟悉宗教思想。《逃避自由》是佛洛姆的首部著作,在書中他由宗教改革、社會演變為例,論證人對於權威與歸屬的需求,並探討人們在宗教改革後,思想上的自由如何造成內心的不安,驅使人們「逃避」自己擁有的自由。

1. 自由的兩面性

我們活在對自由高度讚揚的文化。幾乎在任何公共議題中都可以找到一股以自由為出發點的聲音。然而,佛洛姆點出自由在給予個人獨立的同時,也使人變得孤獨。這種孤獨感使得自由令人害怕,因為我們無法再像原本受到權威控制時,仰賴比我們更強大的力量解決問題,而必須獨自面對挑戰。

面對自由的這種兩面性,佛洛姆歸納人的兩種應對方式:「積極的面對自由」以及「消極地逃避自由」。

2. 逃避機制

佛洛姆將逃避機制再細分為三種:威權主義、破壞性、機械式順從。

威權主義

威權主義是指藉著尋求外在權威的支配,重新獲得確定性與安全感。

典型的情況是失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時常尋求他人的意見或是認可、缺乏個人目標。而威權主義的另一個情形,則是將自己作為新的權威,透過支配他人來找到確定性。這兩者是一體兩面,並且其實是相互依賴的——支配者也需要被支配者。

我們可以在許許多多的婚姻、親子關係中找到這種逃避機制的影子。在控制欲強烈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常常缺乏自信或個人想法;而當這些孩子成長到可以獨立的年紀,若不是繼續順從父母的安排,就是在獨立的過程中反覆受到父母的情緒勒索。在更廣的社會層面,也可以看到各種宗教或是政治狂熱者,對於偶像的言論照單全收。

佛洛姆認為,這些對於權利的崇拜與渴望是來自個人的軟弱和無力感,以及認為力量只能由外在來源獲取的信念。

破壞性

破壞性是第二種逃避機制,也就是透過摧毀外在的支配力量來獲得。這種逃避機制的具體展現是對人或是團體的敵意。但是,破壞性不是單純針對特定的人事物產生,而是一種時刻存在的動力,而找尋外在的對象只是合理化宣洩的方式;如果找不到一個合宜的敵意對象,那破壞性可能就會導向自己,也就是自我傷害。

佛洛姆對於毀滅性的陳述,在我看來是很典型的精神動力取向。我很想深入瞭解他對於破壞性的看法,但很遺憾在本書中給破壞性的篇幅很少。不過,後續佛洛姆針對破壞性這個主題,另外出版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一書,針對本書中無法細談的破壞性的根源與展現詳細說明。

機械式順從

機械式的順從,是佛洛姆眼中最普遍的逃避機制,可以說是當代大眾對於自由的答案。

面對自由帶來的孤立與無助,重新回歸群體是最直觀的選項。當代的許多風潮與流行、各種社會常規的束縛,畫出了一個「正常人」的肖像。渴望歸屬的人們變爭相模仿著這個模樣,讓自己為他人所接受,消除自己的孤獨感與無助感。但是,這也代表著消除自己的獨特性、消除自我實現的潛能。

我們可以學習任何的知識,但學校還是將大部分課堂時間分配給孩子考高中、大學需要的知識;我們可以買到太多風格的衣服,卻還是爭相模仿名人的穿著打扮;我們可以收看各種各樣的新聞,最後卻只將收聽幾個「專家」的觀點,就當作自己的想法。

我們不再擁有主觀的想法,只有幾個標籤;我們不再思索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我們的夢想、熱情和生命的方向。我們活在自由的幻覺之中。

我認為「機械式順從」這個概念是佛洛姆對於社會最重要的洞見與觀察。他後續出版的《自我的追尋》以及《愛的藝術》都與這個想法有關。

3. 自發性

面對自由的兩面性,另一種方式——佛洛姆認為更理想的方式——是積極的面對自由、發揮自發性,即關注並接受自我真正的想法,主動地表達自己。

在學校、職場裡往往鼓勵人們擁有「自制力」,要理智地控制自我,延遲「滿足」。但是,將個人劃分為理性與本能,區分某些事情該做或不該做,讓我們無法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渴望。發揮自發性,指得是接受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自己想做某件事而去做。這麼一來,人才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成為完整的自己。

總結:破除幻覺是邁向自己的第一步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點出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規矩其實只是人類可能性的極小一部份,而我們可以也應該正視自己的可能性,找到發揮的方式。

佛洛姆在描述我們面對自由的焦慮時指出,一旦個人從過去支配他的力量中獨立出來,他便無法再回到過去與那種力量一體的狀態。而他提出的三種逃避機制,讓我也在精神上意識到各種資訊來源與意識形態的支配力量,以及我是如何受到這股力量影響的。

但僅僅只是意識到還不夠。要發揮自我的可能性,還需要在生活中實踐這種獨立,自發的找到自我。佛洛姆在書中談論自發性的篇幅其實不多,他也認為關於實踐自我潛能這個主題需要另寫一書,因此在他的第二本書《自我的追尋》便深入分析如何實踐自發性以及完整的生命。

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是讓自己超越限制的第一步。《逃避自由》打破了自由的幻象,讓我們看見生活中的隱形束縛,並為「成為真實的自己」鋪下思想的起點。之後我會在另寫一篇文章,進一步探討佛洛姆在《自我的追尋》中所提出的實踐方向,介紹佛洛姆對於實踐自由的思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