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什麼?》慾望之下的真實自我,我的3個反思

我們想要什麼?》是心理治療師夏洛特.福克斯.韋伯整理了十二個自己的個案故事為代表,討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不滿之下,有哪些未滿足的渴望。

誰適合讀這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是和對生活有所不滿,但卻不知從何著手改變的人。這本書點出了許多我們忽略但卻極其中藥的需求。透過認識這些需求,我們可以更具體地調整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你不需要讀完所有的章節,閱讀自己有共鳴的部分就好。

我的 3 個反思

1. 追尋自由要從內心出發

「自由的問題之一是我們內心的不信任。」(p.169)

在書本的第六章,作者談及自已的個案在面對生命的重大抉擇時所感到的矛盾。做出重大的決定令人感到恐懼和困惑,但服從於權威的聲音卻也讓我們感到受壓迫。

全然的自由代表我們得負起全部的責任,讓我們感到徬徨而焦慮;而徹底的服從則讓我們痛苦和懊悔。

自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作者沒有給出答案。正因為是自由,所以是給不出答案的。你的自由只能來自於你自己的想法,作者給出建議:「請思考自由的種種刑事,並持續問自己你想要什麼樣的自由。」

尋找自由的過程是不斷的試錯。勇敢去嘗試那些聽起來太自由和太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找出自己自由的輪廓。

2. 創造作品的過程也是在創造自己

「她想創造的新生命是她自己的生命。」(p.204)

在書本的第七章,一名來自傳統基督教家庭的女性向作者尋求幫助,希望能解決自己陰道痙攣造成無法順利懷孕的問題。作者藉此探討了「創造」在我們的生命扮演了什麼角色。

也許由於家庭的保守風格,這名個案的行動與說話方式很刻板,話題總是對日常生活事件的抱怨。這讓作者感到難以切入她內心的問題。但是作者也逐漸了解到,這是個案內心的創造力被繁瑣的日常給遮蔽的結果。這種無趣的抱怨本身就是她對於創造的嘗試,是她在保守的家中做不到的。

作者寫道,創作與玩耍對於能讓我們不因為生活與社會的複雜規則而感到受限。但是,我們還是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對玩耍與創造感到羞恥或恐懼。這可能讓我們的創造力透過其他隱密的方式抒發,例如災難性的幻想或者嫉妒的感受。意識到自己的想像力並以欣賞的角度看待它,能讓我們活得更自在而不任其擺佈。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將負擔變為力量。保持好奇心和對待問題的觀點,體驗新的事物。

3. 和其他人不一樣也沒關係

「歸屬感是真實無偽的。」(p.226)

在第九章作者與一名黑人男性對話,提到他在白人佔多數的社區和職場讓他缺乏歸屬感,女友的背叛更讓他感到孤獨。作者藉著這個故事,討論了歸屬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對於沒有歸屬感的肯定。

我們希望能夠成為某個群體的一分子,因為這讓我們感到安全和信任。但是死守著感到歸屬感的群體,也讓我們的發展受到限制而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覺得與團體疏離,或許正代表你的成長與改變,你已經超越這個團體所能帶給你的事物了。

擁抱自己本來的樣子,不需要「試著融入他人」。那些你不需嘗試便能相通的對象才能帶來真實的歸屬感。

結語

在忙碌生活的持續刺激下,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的感受變得麻木。但是這些感受往往來自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渴望。在努力的同時,也要適度地休息與獨處,感受平時無暇關注的自我聲音。

閱讀更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